“在过去几年中,LG总部将给我们一些出货评估,但在过去两年中它根本没有被使用,因为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产量供不应求。”松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晨琪在第三中国(武汉)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表示作为LG锂离子电池在韩国的授权代理,严晨琪几乎经历了锂离子电池市场从高需求、高毛利到价格稳定乃至价格混战的全过程。他认为,目前对锂离子电池需求量较大的3C行业需求已基本见顶,他对未来锂离子电池需求上升的贡献将非常有限。相应地,“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刚刚开始,未来五年市场至少会高速增长。五年后,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储能电池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碳酸锂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在于上游国外锂供应商对原材料的供应和垄断,而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爆炸性上涨则是此次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作为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市场的整体需求将直接影响碳酸锂等原材料的价格。今年9月,全球碳酸锂巨头FMC宣布,自10月1日起,其锂产品的价格将在全球范围内上调。其中,碳酸锂、氯化锂、氢氧化锂等产品的价格将上涨15%。
其次是赣峰锂业,中国为40%;002460,古巴和41;其他公司也提高了碳酸锂的价格。据业内人士估计,在未来6-12个月内,包括碳酸锂在内的上游原材料价格将继续上涨。碳酸锂只是动力锂离子电池需求激增引发的连锁反应的一部分。从去年到今年,几乎所有上游原材料价格都随着市场需求快速波动,包括电解液和隔膜在内的市场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颜晨琪告诉记者,前两年做3C消费型锂离子电池时,销售指标压力很大。近年来,在做动力锂离子电池时,你不必担心指标,只担心输出跟不上。与此同时,这位非常敏感的商人意识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下一代动力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市场将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他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在3C方面做得更少。遵守国家政策很重要。未来10年将是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黄金时期。”。业内预测,未来10年,中国纯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上游锂矿产资源、中游关键材料、下游电池组装市场将迎来去年以来持续良好的。
多重挑战,市场启动得很快。数据显示,中国、日本和韩国目前是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的集中地,占据了全球约95%的市场份额。受许多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刺激,自2014年以来,中国的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占到了40%左右。同时,据机构统计,全球新增投资近80%集中在中国,预计未来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上升。在此背景下,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产量不断增加。据统计,今年至少有18家上市公司计划投资锂离子电池项目,投资额超过500亿元。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和行业的冷静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黄永和早些时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投资)“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并对我们整个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产生更大的影响?”real Limition research首席分析师莫克指出,与韩国和日本的锂离子电池巨头相比,中国公司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在2014年6646.5万千瓦时的全球总供应量中,韩国的三星SDI和LG Chemical以及日本的松下分别为1128.3万千瓦时、940.5万千瓦时和928.8万千瓦时,占45.1%总市场份额的近一半。在中国,年供电量超过100万千瓦时的公司只有10家,占中国公司总供电量的70.6%。天津力神、ATL和比亚迪前三大电力供应量虽然超过300万千瓦时,但三者之和仅为1047.3万千瓦时,低于三星SDI。同时,国内锂电池产品质量与外资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
据康胜新能源小编了解,目前韩日巨头产品合格率已达到1ppm水平,即,在生产的100万只电池中,只有一只或没有不合格率,而中国公司的电池产品合格率可以达到90%是非常好的。在技术研发投资和路径方面,中国企业也没有主导权,一直在采取跟随战略。一位长期关注锂离子电池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此前,中国的锂离子电池路线一直以磷酸铁锂为主流,因为美国公司大多采用这条路线。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发现磷酸铁锂在能量密度方面无法取得重大突破。现在国内生产公司开始转向与韩国公司相同的三元材料电池研发。这条线的摇摆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技术积累的优势,而后续的战略使得整个行业难以取得大的突破。